世界厕所组织发起人杰克·西姆先生最爱讲两句话,一句是“厕所是人类文明的尺度”,第二句是“我们忽略厕所太久了”。
重“入口”而轻“出口”,是中国人的“传统”。也因此,几千年来,“食文化”在世界上享有者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厕所文明”却始终难以“搬上台面”。当世界上第一个抽水马桶公厕于1852年在英国伦敦建成时;紫禁城里的人们还不知道什么是马桶,每天清晨,都会有粪车从后门进出。 即使现在,不少人路过公厕时,也多是掩鼻匆匆而过。说起公共厕所卫生,更是皱着眉头,发出一肚子抱怨。
的确,我们立志于将厕所从“尴尬之地”转变为“惬意之所”,不过是近几年的事。而且,不可否认,我们做得还不够,尤其是在公共厕所的文明程度上。
人的一生有三年时间是在厕所里度过的
世界厕所组织曾做过这样一个统计:每人每天上厕所6—8次,一年约2500次。如此算下来,人的一生中约有3年的时间是在厕所里度过,可见,方便之地的文明、卫生程度绝对不是什么小事情。
北京市市政管理委员会宣传教育处处长郭卫东:公厕是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体现。可以说,厕所建设和管理的好坏,标志着一个城市和国家的文明程度,也体现了这个国家和城市的综合实力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质量。正所谓,“小厕所,大问题”。
“应该说,厕所是一个城市对外的窗口。”国家注册规划师朱红梅表示,过去公厕的受重视程度不够,与老百姓的个人生活水平没有达到一定标准有关;而如今,每个家庭的卫生间都干净明亮,人们自然也就会对公共环境中厕所提出更高的要求。因为修建公共厕所都是给最普通大众用的,它通常反映的是城市环境的平均水平,而不是最高水平。所以,在我看来,现在有些城市出现“豪华厕所”也是个不错的现象,它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这个城市整体的外部公共环境水平很高。
但能上“豪华厕所”的人毕竟太少,那么普通老百姓对于城市里常用的公厕有哪些看法呢?6月17日,记者在北京街头随机采访了10位市民。其中,7人表示,这些年北京公厕改进了不少,但还“不够干净”;其余3人则认为,北京厕所进步并不大,除卫生状况不大好外,还存在蹲位少、设施不全等问题。在某上市公司做审计的陈小姐告诉记者,她逛街时,能不上厕所就不上厕所。“小商品市场里的厕所太脏,哪都不敢碰,而且在里面呆上两分钟都觉得会窒息;大商场里又总有不少人排队,每次上厕所至少得等五六分钟。走在路上要是想上厕所,我就得寻摸一下周围有没有麦当劳、肯德基之类的快餐店,那里面的厕所用着还比较放心。”40多岁的张先生告诉记者,很多公共厕所没有提供消毒液,“都说上完厕所后要洗手,但只用清水冲冲恐怕起不到什么作用吧。”
受访者一致认为,蹲坑更保险
公厕不仅反映着一个地区的文明程度,更影响着民众的健康。接受采访的市民对此也尤其关注,当问到上公共厕所时,更偏爱蹲坑还是坐便,10位受访者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前者。“蹲坑更保险些,不容易传染疾病。”一位60多岁的大妈告诉记者,出门上厕所,她一般会选择蹲坑。“蹲坑用着更放心,要是碰到没有蹲坑的厕所,我宁可不上。”但这位大妈也表示,现在她腿脚还灵便,要是以后行动不便了,恐怕只能用坐便了。20多岁的罗小姐则表示,现在许多厕所都采用坐便,但清洁卫生却跟不上,有些人用大量的卫生纸铺坐垫,用完后,卫生纸还湿漉漉地铺在上面;还有一些人干脆就直接踩在坐便上,坐垫上留下污迹斑斑的脚印。这样的情况,让人不得不考虑疾病传染的问题。“只有很少的高档厕所,会提供一次性坐便纸,可供垫着,这时我才会考虑选择坐便。但这种情况毕竟太少了。”
不洁的厕所主要可能导致一些肠胃道疾病,比较常见的如霍乱、痢疾、伤寒等。北京地坛医院感染性疾病诊治中心主任李兴旺告诉记者,“二三十年前有这样一个现象,每年小萝卜下来不久,紧接着就是伤寒。这是因为当时用作给小萝卜施肥的是未经处理的粪便,人吃了这样的萝卜,就容易得病。此外,还有一个关于"伤寒玛丽"的典故。说的是在20世纪初,一个叫玛丽的女佣,她本身没有病,但不管她到谁家当女佣,这家人都会染上伤寒。后来发现,玛丽是一个健康带菌者,伤寒病菌就是通过粪便等传播的。要知道,在粪便中,15%都是细菌。”而在一些清洁不当的厕所里,通过接触坐便器、冲水把手、洗手池,都可能引起这些细菌的传染。
李兴旺告诉记者,这些年在中国,大城市的厕所都有了不少进步,但小城镇及偏远乡村的厕所卫生状况还比较差。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目前世界上约有26亿人用不上适当的厕所,每年有200万人死于不洁如厕所引起的传染病,3万人死于厕所的不安全性。中国预防医学会会长王陇德此前指出,目前,全球已知人畜共患病达200多种,其中我国有100多种,如血吸虫并肝吸虫病及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等,大都与人、畜粪便管理不当有关。“离我们比较近的恐怕是最近的手足口病。”李兴旺指出,由于不少孩子没有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再加上小孩总喜欢吃手,所以难免染上手足口病。此外,如果坐便马桶不干净的话,还容易染上性病或一些皮肤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