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部的最新调查表明,川橘大实蝇事件已引发部分消费者恐慌,造成湖北、重庆、江西、北京等部分主产区和主销区柑橘销售受阻,销量大减,价格大跌。此外,农业部门预计对即将上市的中晚熟品种也将产生影响。(见10月28日《人民日报》)
一边是消费者唯恐避“橘”不及,一边是果农收获后却销售不出。尽管政府官员和外国友人又一次站出来,以亲口品尝柑橘的方式,力图赢得消费者的信任,但是,现在最需要的是“救市”,是构建一个更为科学更具公信力的监管机制,让消费者确信经这个机制生产出来的所有产品绝对安全。
今年市场似乎专跟消费者的“嘴”过不去。毒奶粉事件还未平息,川橘大实蝇事件突然降临,最近,港府又从国内最大鲜鸡蛋生产厂家韩伟集团的鲜鸡蛋中查出了三聚氰胺。食品与农产品行业的生产既联系紧密,又有着许多类似之处。这些问题的出现同时让人看到现有生产监管体系的千疮百孔。
以笔者个人看来,我们在抓紧解决眼前迫切问题的同时,千万不要满足于当消防员四处“灭火”的迷局,而应把眼光投向更远的地方,尽可能从别的经济体中吸取先进监管经验的营养。在食品监管方面,被公认为拥有目前世界上最为完善的食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的欧盟,事实上在过去也曾深受食品生产的困扰,首当其冲的当数疯牛病事件。自1996年3月英国政府公开承认疯牛病与致人死亡的克—雅氏病可能有联系起,英国先后宰杀的牛有400多万头,损失高达30亿英镑,而由此引发的消费恐惧更为深远。
2002年,欧盟首次对食品生产提出了可溯性的概念,以法规形式,明文规定对食品、饲料、供食品制造用的家畜以及与食品、饲料制造相关的物品在生产、加工、流通等各个阶段强制实行溯源制度,为此,相关生产程序必须保全记录以供查询。2006年,欧盟正式实施了《食品及饲料安全管理法规》,进一步完善了从“农场到餐桌”的全程控制管理,对各个生产环节提出了更为具体更为明确的要求,确保食品的“零风险”。
不能否认,许多时候,我们确实离不开领导干部的率先垂范,但在食品和农产品这类安全问题上,科学才是说服消费者最为有力的证词。科学显然不会盲目地鼓励人去以身试“危”,但秉持科学原则,就需要我们从这些事件中举一反三,倒推监管体系的漏洞所在,尤其要认真排查,看看“病根”到底是源自少数的局部因素,还是因为监管体系问题本身埋下的“祸根”。
对于一个果农、一个生产厂家乃至一个行业而言,及时挽救市场信心当然有必要,但对于食品和农产品生产体系乃至一个安全健康的市场而言,我们有必要学习欧盟的食品管理经验,探索和建立像欧盟这样的“零风险”生产机制,这才是食品和农产品生产安全的必然科学步骤,也是构建安全市场的长久之计。
来源:大河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