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是:

  “曾经在国际市场一落千丈的国宝人参终于“翻了身”——来自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的最新消息,2007年我国人参出口突破4000万美元,达到4358.3万美元,同比增长27.1%,创2000年以来历史新高。 预计2008年,我国人参出口金额将保持在4000万美元左右,出口单价仍将持续上扬,有望突破20美元/公斤。”

  “中药之王”曾经“沉沦”

  有“中药之王”之称的人参是我国的珍贵中药材,也是中药材的大宗出口品种。在人类不断开发天然药物的过程中,人参及其制品越来越受到重视,许多单体人参皂苷广泛用于治疗各种癌症,市场潜力巨大。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范围“回归自然”的潮流,人参作为天然植物药最具中代表性的品种之一,国际贸易量大幅增加,人参的开发与出口前景广阔。

  但是,就在“回归自然”的潮流中,我国人参出口价格却一路下跌,形成“人参卖了萝卜价”的局面。

  究其原因,在于参农见利而上纷纷扩种人参,形成货多“烂市”的局面。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国内开展了人参种植“大比拼”。盲目扩大种植面积,结果造成持续性的供大于求和经营秩序混乱,最后形成恶性价格竞争。1984年全国人参产量达到2500吨,比1981年翻了一番;1989年达到了5500吨,比1984年又翻了一倍多;1990年,全国人参产量达到了6000吨的高峰。如此大的人参产量,大大超过了当时国内国际市场4000吨的容量。2000年,因国内产量居高不下,我国当年人参出口的平均单价下落到6.69美元/公斤。1988年以前,人参的出口平均价格基本稳定在40美元/公斤至50美元/公斤之间。“人参卖了萝卜价”严重背离了人参的实际价值。低价出口的恶性竞争,不仅伤害了参农的利益,也导致国家外汇和税收的损失。

  有鉴于此,在有关行业协会的指导下,通过对市场经营秩序的整顿,强化行业自律协调机制,使人参行业从2002年起逐步复苏。

  人参市场理性回归

  此后,由于人参种植面积减少,人参市场进入理性回归。多年来,我国人参出口额一直在3000万美元左右徘徊。2007年,我国人参出口一举突破了4000万美元。有关人士分析认为,2007年人参出口市场“涨”声响起,缘于出口单价的增长。出口单价增长的因素,除了人参种植面积的减少外,还在于生产成本的上涨和人民币的升值。与此同时,低农药残留量人参出口比例的增加,也是提升人参出口价格的一大因素。一般来说,低农残人参的价格是普通人参价格的2~3倍。

  有关专家指出,供求关系的调整,使背离了价值规律的人参开始重新体现应有的价值。前些年,人参价格的低迷是市场经济规律的必然结果。人参从自然野生发展到大规模的家种,产量几十倍、几百倍地增长,从非常少见的稀少之物到供过于求,甚至造成烂市,价格惨跌是必然趋势。

  如今,在行业自律、协调机制强化的同时,政府进行了宏观政策调控,实行退耕还林,也大大压缩了林地种参的面积;同时,平地种参在技术上仍有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如自然条件、种植成本等,因此,形成了国内近几年人参生产成本上升、总产量下降、出口金额上扬的局面。

  展望前景任重道远

  展望市场前景,业内人士认为,人参及其制品作为名贵中药产品在人类开发天然药物产品中越来越受到重视,许多单体人参皂苷广泛用于治疗各种癌症,市场潜力巨大。然而,我国人参产品要更大程度地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还任重而道远:

  ——必须加强抗风险能力

  尽管经过最近几年的市场整顿,市场经营秩序明显好转。但是,我国人参出口抗市场风险能力仍然比较羸弱。据海关统计,2007年我国有出口人参的企业共有114家,出口额最小的不足100美元。经营企业过多,无法形成规模优势。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中,小企业往往处于下风。另外,过多企业参与出口竞争,难免引起“同室操戈”的现象。我国企业历来有“内战内行,外战外行”的陋习,在分得出口“一杯羹”的竞争中,应该避免可能再次出现的低价恶性竞争现象的发生。

  ——继续强化行业管理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指导和协调作用,适当控制人参生产规模,提高集约化经营程度,形成“互通有无,密切合作,合理竞争”的局面。同时,规范人参出口经营队伍,培育出口名牌,树立我国人参名贵药材的国际形象。

  ——提升人参产品等级

  加强对人参制品的深层次开发。要根据市场的需求,重点开发拳头商品,做到适销对路。同时,要注意知识产权的保护、营销渠道的合理性,避免重蹈人参蜂王精的覆辙。人参制剂的开发,应从总皂苷制剂转向单体皂苷及其他成分专一疗效制剂的开发。我国的人参必须要走一条高技术、深加工向终端产品的方向发展的路子,才能最终在国际市场上占据有利地位,进一步扩大市场的份额。

天天健康网美食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