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是:

  随着5月最后一个收购案截止期过去大半个月,有关亚洲制药私有化退市的争议亦暂告一段落。各方说法退却后,再回首看这几年制药企业海外上市潮中出现的高调退市现象,或许会促使我们进行更多的反思。

  6月5日,亚洲药业执行主席刘殿波在接受《医药经济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私有化并购一直按程序在做,这一轮的并购案已经结束。 是否再次谋求退市,目前还没有计划。”

  有市场人士认为,中国医药企业海外不论上市还是退市并无范式,想要在国际资本市场进退自如,尚需要更多地学会“沟通”以及并购后资产整合的功夫。

  回应质疑

  其实,在一些证券分析机构看来,安博凯给出的3.57亿新加坡元(每股0.725新加坡元)收购价格应该会让小股东接受。辉立证券在一份报告中指出,0.725新加坡元的竞购价是可以接受的,未来一年该股的价格将基本低于0.75新加坡元。而且,与新交所的同类股相比,亚洲药业是最贵的一只,但其增长却并非最高。当时,大和研究机构也同样建议脱售该股。

  新交所公开资料显示,0.725新加坡元的竞购价,比亚洲药业1月31日停牌前的最后交易价要高出14%,比提出收购前一个月的平均交易价格高31%。

  令人不解的是,收购一开始就遭到TAM公司、美国资产管理公司和英国投资公司马丁可利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等几家小股东的质疑和反对。由于按照新加坡股市的交易规则,必须有90%的股东接受要约收购,收购才能通过,而上述3家投资公司拥有的亚洲药业股份超过该公司总股本的10%,足以阻止这次并购。

  “私有化并购流产说明亚洲药业没有预见到会遭到小股东这么强烈的反对,提出收购要约前后缺乏与小股东的沟通。”曼哈顿资本集团执行董事王进如是认为。

  由于出面收购的“绿叶药品投资公司”与亚洲药业旗下的“绿叶制药公司”同名,作为小股东之一的TAM公司曾就此事公开发表声明,认为收购背后可能存在不利于部分股东的幕后协议。而当时亚洲药业确实未公开作出评论。

  “股东的交易都是在国际律师事务所的建议下严格按照新加坡法律执行的。关于协议的内容也根据上市公司和法律要求进行了披露。”刘殿波事后向《医药经济报》表示。

  知情人士告诉记者,考虑到TAM公司毕竟是公司的股东,“公司董事会当时曾对刘殿波和安博凯负责人做过相应的法律问询,确认了不存在幕后协议的事情。”

  后续业绩成关键

  其实,此番竞购还有让小股东心存囫囵的地方。部分小股东甚至认为亚洲药业去年四季度首次出现亏损,不能排除有意拉低股价的可能。

  对此,亚洲制药方面指出,去年四季度的亏损主要是因为公司去年年初收购的几家制药企业年底经过第三方独立评估后无形资产的摊销,“不是说我们在利润上有大幅下降,其实是财务上的调整”。

  从2月份发出收购要约到5月22日最后一轮竞购被终止,期间虽有部分小股东接受了要约,但私有化退市方案终究暂告失败。目前摆在亚洲制药面前的是,在接下来一段时间内再退市的可能性很小,作为一家由资本“养大”的全国性特色药生产企业,今年二、三季度的业绩将成为市场人士评价公司的风向标,公司如何重新赢得市场认可,这对其管理层来说是一个考验。

  “此次竞购流产,可能一定程度上集中了部分股权,但影响了管理层、安博凯与小股东之间的关系,亚洲药业并未得到什么好处。”王进认为。

  有业内人士则指出,海外上市的跨地域管理一直是个问题,另外,海外资本市场真正懂药的分析师不多,一个远程的药厂无法给当地投资者一个直观的感受等都会影响到股票的交投量。中国制药企业海外上市后,募资进行大手笔并购的同时,在资产整合方面的能力一直差强人意。亚洲药业亦面临上述问题。经过几轮大收购后,其目前应着力进行资产整合,以做好公司业绩,提升基本价值面。

  亚洲药业发给本报的资料显示,其出巨资收购的“希美纳”的业绩并非如市场所传那样表现不佳,而是出现了一定的增长。“根据市场权威数据库提供的数据,‘希美纳’医院销售方面,2006年为4000万元人民币,2007年为4300万元人民币。”

  记者6月5日登陆新交所网站,获悉亚洲制药当日收报0.695新加坡元。早先受马丁可利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接受收购要约的影响,竞购期间其股价曾升至0.735新加坡元。而去年4月联昌国际研究机构曾给出过亚洲药业0.96新加坡元的目标价。

天天健康网美食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