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震废墟走出的幸存者目睹了地震的惨烈,眼见亲人的生命被灾难吞噬,身体的伤痛和心里的伤痛极易产生惊慌、悲痛、恐惧等心理障碍;同时一些救援人员在救援过程中,也会生出焦虑、不安、厌食等一系列不良心理反应。 为了抚平这两类人群心灵的创伤,必须通过心理干预帮助他们走出大地震的阴影。
5月21日,记者电话连线了5位战斗在四川抗震救灾一线的公安特警、消防、边防救援队队员,听听他们是怎样做灾区群众和救援人员的心理干预的。
“我们会用床单、衣物把挖出的尸体盖住,战士会和尸体说:我们现在要去赶着救那些还有生存希望的人,我们还会回来把你安置好。这是对生者的安慰,对死者的尊重。”
江苏消防总队赴汶川灾区救援队救出的群众中最小的只有4岁,年龄最大的90岁。总队长牛跃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心理干预不是机械的,是融入整个救援工作中的,比如,我们要求战士们对被困人员施救时语言要柔和,柔和的语言有穿透力,容易拉近和被困者的距离,安抚他们的心情;同时,发现被困者,我们就会送进去一些生理盐水、葡萄糖、牛奶,告诉他小口喝,跟他讲一些相关知识。尽量使用鼓励性的话语,作心理上的安慰,使被困人员的意志更加坚强,还有一些小孩可以伸出手来,我们通过握他们的手增强他们的勇气,增强他们的信心。离开挖出的死者前,我们会用床单、衣物把挖出的尸体盖住,战士会和尸体说:“我们现在要去赶着救那些还有生存希望的人,我们还会回来把你安置好。”
马丽医生是随江苏消防救援队赴灾区的心理干预治疗专家小分队队员。5月14日,随队发现一位年轻母亲时,她已经被埋在废墟中四十多个小时了,但神志还清晰。
“别怕,我们这就把你救出来。”救灾队员对她说。然而,当救援队进一步实施救援时,这名年轻母亲断然拒绝救援队员给其输入氧气和输液。闻讯赶来的马医生知道,她心理肯定受到了重创,顺着这位母亲的目光,马医生看到另一侧废墟里一只孩子的小手,马丽明白了一切:家园的毁灭、失去孩子的痛苦及想到生死未卜的亲人,让她对生活失去了信心,从而拒绝救援。“我们把你救出来,你很快会没事的。”马丽劝说着,并蹲在她身边,非常体贴地轻擦她眼中的泪水,托扶着她的肩膀,凝视着她,让她尽情释放心中的悲伤、忧愁、痛苦和焦虑等消极情绪。
“你还年轻,今后的路还很长,地震毁了咱们的家园,但毁不了咱们生活的信心……”这是马丽医生当时对那位母亲的心理疏导,这番疏导使年轻母亲的精神得到了解脱,燃起了对生活的希望,最终她配合治疗,使救援人员把她从废墟中解救出来。
“地震的惨烈,救援的战士们看多了,会做噩梦,会呕吐,我们会有针对性地开会,做思想上的疏通工作,鼓励他们勇敢面对现实。”
牛跃光说,我们的战士很多是二十几岁的青年,心理还比较脆弱,在搜救过程中,战士们经常会看到一些尸体,战士们看多了这种场面晚上有的做噩梦,有时还会呕吐。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专门开会,对战士们进行鼓励,做思想上的疏通工作,使战士们保持斗志昂扬的士气。
5月16日,江苏公安消防救援队发现了被埋在蓥华镇一家化工厂废墟里长达100个小时的职工老刘,官兵们费了很大劲儿才打通了救出老刘的通道。
小徐是一名救援者。当时,他钻进狭小的通道,用液压顶杆将老刘身边的石块和楼板慢慢移开,看见老刘的左脚被水泥和楼板压得粉碎,左腿已经坏死。为保住老刘的生命,随队医生当即进行会诊,在征求老刘本人及其家属的意见后,决定对其就地实施截肢。徐波再次钻入了通道,在医生的指挥下,对老刘进行止血和麻醉后截肢,最终成功将其解救出。
当晚,心理干预治疗师苏晓新发现小徐一声不吭,既不吃饭,也不与别人讲话。原来小徐还在因为没能将老刘完整地救出而内疚。苏晓新当即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和安慰,听其诉说感受,并帮助他分析原因,告诉他这是不得已,也是当时惟一的选择,鼓励他勇敢面对现实,提高心理承受能力,逐渐消除了他的内疚心理。
为了做好救援人员的心理疏导,江苏警方心理干预医疗组赴灾区前还专门组织编写印制了《地震灾害救援中官兵的心理危机干预》手册,及时发给在抗震救灾一线的全体参战官兵手中。而心理干预治疗除了通过咨询治疗外,还需要救援人员通过放松训练来达到心理恐惧的缓解与消除,以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强化战胜心理困难的信心和勇气,提高今后在遇到特殊状况时的判断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避免不必要的事故发生。
“只要有人在,就有希望在,一切都会好的,有时我觉得多讲几句话,多握几次手,无形之中就会传递更多的力量。”
黄瑛,福建公安边防总队组建的救援队随队医生,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是在医疗救助过程中逐渐进行心理干预的,最早是从15日进入水磨镇时开始做。心理干预可以说是一种看不见的救治,但却对救灾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我们主要通过让受灾群众宣泄痛苦、跟他们握手、拥抱、鼓励等方式进行心理干预的。”
她给记者讲了几个感人的故事:都江堰新建小学,一共有四百多人,但只有27人逃出来,二年级的董学科是幸运者之一,地震发生时,董学科躲过了一劫,他跑出来再回头看时,学校已经变成了一片平地,很多同学、老师瞬间被埋在了废墟下,这种经历对8岁的董学科打击是沉重的,他变得不愿说话,变得很孤僻,害怕高楼,黄瑛见到孩子后主动和他交流,让孩子宣泄心中的痛苦,之后对他进行抚慰。
黄瑛亲切地对他说:“你要坚强,活下来了就要好好珍惜,家园虽毁了,但只要有人在,就有希望在,振作起来好好学习,将来四川的建设还要靠你呢!”通过不断的交流、安慰,董学科逐渐地走出了阴影,“他现在愿意和我说话了,而且能笑,能和我握手、拥抱,他跟我说要好好学习,长大了也想当兵,还想做官,做了官带领大家重建家园。”
在汶川县漩口镇有一位89岁的老人,他有一个孩子在地震中遇难了,其他子女下落不明。老人家震后由于悲伤、担惊受怕出现了血压高、食欲不振的症状,黄瑛一边给老人检查身体,一边劝慰说:“老奶奶,你要好好活着,保重身体,你的孩子在天堂才能安心。”说着,黄瑛从自己的挎包里摸出一根火腿肠塞给老奶奶,让她补充补充营养。
黄瑛说,部队官兵现在也需要心理干预,时间长了官兵们容易想家,而且连续的抗震救灾使很多官兵都身心俱疲,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对官兵进行情感上的疏导,振奋他们的士气,而且我们还和他们做一些心理游戏,帮助他们减压。
“怎样才能做好灾区群众和救援队员的心理干预?重庆女子特警救援队的体会是:做好别人的工作,自己先要过恐惧关、生活关和歧视关。自己坚强了,就能做好心理干预工作。”
重庆女子特警救援队来到北川中学救灾现场,任务是安抚好遇难者家属,引导群众摆脱灾难的阴影,稳定他们的情绪。在家破人亡的打击面前,女警们感到,此时此刻,他们最最需要的是情绪的发泄和耐心地听他们倾诉,让他们感到自己并不孤单,党和政府、全国人民都在关心着他们,帮他们打消对未来生活、出路的顾虑。她们知道有时握握他们的手,就能走进他们的内心深处,给他们脆弱无助的心灵传递一种温暖的信号。
怎样才能做好灾区群众和救援队员的心理干预?重庆女子特警救援队的体会是:做好别人的工作,自己先要过恐惧关、生活关和歧视关。自己坚强了,自己克服了生活中的种种不便,自己和男警们比,他们能做到的我们也能行!过了这“三关”,就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做好心理干预工作。
重庆女子特警救援队队长肖蕾告诉记者,她的战友们是怎么帮助灾区群众重新树立生活信念的:一位中年妇女的丈夫和15岁的儿子被埋在县城的废墟里无法找到,她天天都去北川中学的救灾现场寻找她的儿子,随着时间的推移,儿子生还的希望在消失,母亲渐渐绝望。
看到这种情况,女子特警队的副队长蒋宗秀、队员李妍雯想尽办法接近她,想走近她的心灵。开始时,这位妇女拒绝沟通,但两位女警没有放弃,而是不断地、有针对性地和她接触,这位母亲终于向特警队员倾诉她心里的感受,特警队员在做好忠实听众的同时对她进行适时的引导,告诉她今后的路还长,一定要坚强,要好好活着,而且特警还向她介绍了一些政策,告诉她国家一定会帮助她重建家园,使这位母亲坚强起来。
肖蕾告诉记者,民警们曾在一个幼儿园救出了一个三岁半的小女孩,救出后,十几个民警用木板抬着小女孩准备运送到救治中心,总队长丁敏生知道后,派出了肖蕾、李萍、张雯婷三位队员去做小女孩的安抚工作,她们和男民警在半山腰会合后就全程陪伴在小女孩的身边,给她梳梳头,握握她的手,拍拍她的脸,给她最细心的呵护,减少她心里的恐惧感,最后成功将她送到救治中心,完成了一场生命的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