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是:

  12岁的刘小桦是温总理第一个看望的羌族孤儿,温总理带着哽咽的频频叮嘱和刘小桦不断哭泣点头的一幕,让亿万国人为之心痛。温家宝对在场工作人员说:“孩子心理创伤很大,要派人做好安慰工作。”

  “惊恐、不知所措、绝望和对未来生活毫无准备。”来自浙江的卫生部心理危机干预专家组组长赵国秋这样描述地震给幸存儿童带来的最突出的心理问题。

  “六·一”儿童节即将到来,愿灾区的孩子们在全国人民的关爱下,尽快走出心理的阴影,健康成长。

  四川汶川大地震已经过去半个月,在这次地震中,很多孩子失去了幼小鲜活的生命。存活下来的孩子是幸运的,但是这些孩子中有相当一部分变成了孤儿,或者失去了很多亲人。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这次灾难所造成的重创或许会被他们铭记一生。面对这些孩子们,我们应该如何去做,怎样才能让他们尽快从阴影中走出来,有关专家进行了详细解读。

  震情对儿童的伤害更大

  “这次地震来得十分突然,很多孩子还没有从心理上接受这个事实,尤其是对年龄小的孩子来说,它的伤害性比成年人要大的多。而且,这个伤害是剧烈的,突然的,甚至是长久的,就是说这个伤害有可能在一周之后开始突发出来,出来之后可以持续到几个月,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副主任孙云晓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对儿童进行及时的干预是非常必要的,人们应积极对待并正视这个问题。心理治疗工作者及时有效的沟通,对孩子心灵的抚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地震造成房屋损毁,人员伤亡,严重影响着人们的心理健康,使人产生恐惧、焦虑、愤怒等反应。儿童比成人更为脆弱,尤其是有的幼儿园和学校只有为数不多的幸存者,孩子们眼睁睁地看着同学在自己眼前死亡,甚至在尸体堆中等待救援。这种经历将严重影响孩子的心理。

  当孩子出现诸如:发脾气、攻击行为;过于害怕离开父母,怕独处;出现遗尿、吮手指、要求喂饭和帮助穿衣;情绪烦躁、注意力不集中、容易与其他人发生矛盾等行为的时候,有关人员就应意识到该儿童的心理可能受到了创伤。

  及时进行心理干预

  儿童在灾害面前的表现是不尽相同的,有的反应强烈,有的则看似平静。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是有差别的,但是无论孩子的反应如何,及时进行心理干预还是十分必要的。

  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主任黄悦勤教授介绍,有几类儿童需要更多的关注。以往遭受过灾难或创伤事件的儿童;有被虐待或殴打史的儿童;智力障碍儿童;患躯体疾病、残疾的儿童;以前曾经有过情绪、行为问题的儿童;有精神疾病家族史的儿童。

  对于灾区的孩子来讲,他们忽然经历了这么大的变故,从心理上很难尽快适应,这时候孩子的一些情绪起伏,包括大哭大叫、激动等,援助人员不要刻意去压制,允许他们发泄。在干预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多和他们沟通交流,从精神上去安慰,还可以通过孩子们一起进行活动、画画、讨论等形式,使他们尽快平静下来,走出阴影。另外,对于失去父母的孩子要给予更多的关照,并积极寻找到孩子的亲人们,这样对孩子心理的抚慰也是十分重要的。

  灾后儿童心理三阶段(提醒)

  第一阶段:震惊、困惑、否认

  孩子安全感极度丧失,对人会非常依赖、依恋,最需要成人陪伴。

  应对:在语言方面,要多对孩子说些肯定的、安慰的话,如告诉孩子“现在是安全的”。如果亲人有去世的,在这个阶段,暂时不告诉其事实的真相,比如说,可以告诉孩子,“死亡的亲人已经去了很远的地方”之类的话。

  面对孩子震惊反应,家长或者是孤儿的陪同人员应该表现为更为镇静,要用镇静的行为来影响和告诉孩子,传达一种安全感。

  第二阶段:孩子会出现一些情绪反应,如焦虑、愤怒、恐惧等,也有些孩子会出现自闭倾向,常一个人独自呆着闷声不响

  应对:在这个阶段,可以告知相关的事实,并设法让其接受事实,并帮助其正确宣泄情绪反应。

  第三阶段:孩子出现心理行为障碍和性格改变

  应对:如果孩子的心理问题进入到这一期,必须要接受正规心理治疗,甚至必要药物治疗。

天天健康网美食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