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是:

  总指挥万立东医生的嗓子有点哑,北京急救中心的李坚韧医生说他的嗓子就喊哑了,积水潭医院的田文医生说,他要调动73辆车、组织近300人,太不容易了。万立东说,我们的医生、护士、司机都是好样的。

  这是一个由73辆救护车、近300人组成的救护车队,从18日开始肩负部分地震伤员的转运工作,他们跑了数不清的医院,向外安全输送了千余名伤病员。 在随时待命、随时出发的工作状态中,这些来自北京医疗战线的医护人员和司机,没有白天和黑夜的概念,没有吃饭和休息的时间,只要有需要转运的伤病员,救护车就呼啸而去,只要有伤病员在车上,一刻不停地直奔目的地。

  5月24日傍晚,得知北京救护车队在连日工作中,第一次在驻地吃晚餐,我们急忙赶过去。总指挥万立东医生还身穿工作服,胸前印着的“北京急救中心”是荧光字,在灯光下格外醒目。谈起6天来的“战绩”,他们说的最多的就是18日投入工作后的第一个36小时。

  来自北京的73辆装备精良的救护车于5月17日晚经铁路运抵成都,已经守候于此的北京救护车队在5月18日立刻投入运送伤病的工作中。18日早晨,他们接到第一项任务,前往绵阳404医院接送一批来自重灾区的伤病员。70多辆车立刻上路了,那是绵延了几公里的壮观景象。万立东医生说,“永远也忘不了我们进入绵阳时看到群众的眼神”。我们可以想象,在经历了天崩地裂般灾难之后,忍着伤痛的伤病员看到齐刷刷的那么多救护车,“他们觉得自己有救了”。

  “如果不是亲眼目睹,真的难以想象当时的场景,”李坚韧医生说,“那么伤病员,多到医院大厅里躺的都是,一个挨一个”。等把病人一一安置到救护车里,医疗队直奔重庆。

  “那是第一次接受任务,接的几乎全是危重病人。”田文医生皱着眉头,仿佛又看到痛苦的伤病员,“很惨的,有老人,有孩子,没有亲人陪同。”

  救护车如同病房,医护人员要监护、要治疗,有时一路上要实施抢救几次,同时他们还要照顾病人进食饮水和大小便;救护车毕竟是流动的病房,那时余震不断,路况不好,病人不能颠簸,司机师傅把车速控制、再控制。从绵阳到重庆,原本是不超过5个小时的车程,那次走了7个多小时,而在这7个小时里,医生、护士、司机,没有走下车吃一点东西、买一瓶水。坚守生命,其实是医务工作者一直践行着的诺言。

  安顿好病人,离开重庆的时候已经接近零点,万立东医生接到电话,给他们的任务是19日早晨7点之前到达绵阳。“原本以为总还能让大家回成都睡一会儿,可是那是命令。”万立东召集大家下车,深夜,山城寒意起,一次临时动员会就在路边召开。万立东医生记不清具体细节,他说,“从北京过来就是准备冲到一线的,没有人抱怨,没有人嫌苦嫌累的,我们决定直奔绵阳。”黑夜褪去的时候,73辆救护车闪着车灯到达指定的地点。那天,又是整整一天的救护、转运。

  从这第一个36小时开始,北京救护车队的救护工作更加有序,效率更高。迄今为止,北京救护车队转运伤病员千余人,无一例途中死亡。

  我们问:“估计还要在四川工作多久?”

  他们笑了:“需要多久,就呆多久。”

天天健康网美食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