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是:

  5月14日,汶川大地震后的第三天,孙学礼教授召集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的医生们开会,安排灾后的心理危机干预医疗工作。开会的同时,华西医院石应康院长打来电话,要求尽快拿出心理危机干预的可行方案。

  5月19日,卫生部心理危机干预医疗队在华西心理卫生中心成立,这里集结并统一调派来自全国各地乃至国外的心理救援队伍。

  5月20日,孙学礼教授又忙碌了一天,在暮色已近的时候接受了我们的采访。他和我们走访过的许多心理学专家一样,不仅奔走于灾区一线,参与心理危机干预的具体工作,还要安排来自全国的大量志愿者,对志愿者进行培训。这些心理学专家一致向我们强调:灾后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重要而紧急,但是必须有序、有效、长期、系统地开展,才能达到心理救援的目的。

  有序:分级、分期地开展工作

  据孙学礼教授介绍,在这样一场大的灾难之后,出现心理创伤的人太多了,但是不同人群的心理创伤程度不同,我们应该给予的干预措施也就不同。因此,根据受灾程度、地区分布、年龄不同等特点,可划分为5类人群:第一,伤员人群,又可划分为儿童伤员和成人伤员;第二,迁徙的人群,即受灾以后家园被毁,居住于临时安置点的人群;第三,青少年人群,特别是未成年的中小学生,又分为直接目睹或亲身经历过地震灾难的青少年和受到惊吓或生活规律因地震而被打乱的青少年;第四,参与救援、亲临现场的人群,包括军人、警察、消防队员和医护人员等;第五,受灾后又必须迅速恢复工作的职员人群,比如公务员、银行职员、医务人员等。

  目前,卫生部心理危机干预医疗队针对每一人群,成立专家组,制订不同的干预计划。孙教授告诉我们,干预计划应涵盖心理危机发生的急性期和非急性期,其中急性期为灾难发生后的2~12周。目前,在急性期开展的工作包括了覆盖所有人群的心理卫生教育和针对个别群体的选择性干预。

  有效:选择恰当的干预方式

  孙教授强调,急性期的干预应以群体干预为主,个体干预为辅。急性期的个体干预是根据情况进行的,而在后期,群体干预和个体干预同样重要,可能对个体干预还应投入更多力量。

  在进行心理干预之前,对不同群体的心理状况进行评估是必要的。孙教授说,评估的方式很多,包括交谈、问卷、行为观察等,评估之后会了解到人群的基本心理状况,然后决定采取何种干预方式,心理卫生教育、放松训练、心理辅导还是其他方式,因“势”制宜。

  孙教授谈到,彭州是一个重灾区,但是经过对那里某个职员人群的调查之后,发现他们大多情绪稳定,那么只进行心理卫生教育。而在华西医院的一个骨科病房,住着的多为已行截肢术或其他手术的青少年患者,骨科医生觉得“这个病房里安静得可怕”。孙教授认为在对这些青少年患者进行心理干预之前,先干预他们的家长。对青少年患者的心理干预步骤为建立互信关系(传递毛绒玩具的游戏)、放松情绪并启发思维(画一副画)、揭示创伤和帮助他们规划未来。这些步骤的具体实施方法是根据干预对象的年龄段、经历、文化背景等特点设计的。

  都江堰某中学的师生伤亡惨重,华西心理卫生中心于5月16日对幸存学生进行了集体心理干预。孙教授介绍说,对于这一群体的干预原则是先干预老师再干预学生。干预学生的步骤与前述对骨科病房患者的相似,但具体方式是根据该中学的情况设计的。心理医生在该中学先组织了一次集体缅怀活动,每位学生给离去的朋友写一张心愿卡,贴在墙上或绳子上,这是一种无声的交流。然后组织一次集体悼念活动,在音乐声中,让学生们的情绪释放,而在这个过程中,对当时的经历只字不提。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们情绪基本稳定,又重建了团队关系。5月19日,心理医生再次来到这个中学,通过交谈进行揭示创伤,使学生们逐渐接受现实、面对现实,并启发正常的未成年人的幻想思维。

  孙教授强调说,揭示创伤这一步骤特别需要专业人士督导,对于仍存在严重症状的个体,可以指导其服用抗焦虑或抗抑郁的药物,2~3周后根据情况考虑是否停药。

  长期:从几个月到几年,甚至几十年

  孙教授讲,心理干预工作绝对不能走马观花,不是谈一谈话、做一做游戏就能解决了的,这需要扎扎实实地开展工作。在这样一场大的灾难过后,要让居民的心态调整过来,无疑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长到什么时间不敢肯定,目前急性期的干预工作可能需要几个月,重点心理干预工作要几年,而真正长期随访下去,将需要几十年的时间。

  目前,来自香港、辽宁、上海、河南、山西、贵州、内蒙古、湖北、贵州、北京以及美国的心理援助队伍先后来到华西心理卫生中心,经过统一培训、整合资源后,重新组编为8支队伍,陆续被派往北川、什邡、德阳、绵阳等重灾区,温江、双流等安置点,以及华西医院外科等住院部。孙教授说,我们要求每支队伍定点负责,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在四川采访的几天里,我们走访了病房、临时医疗点、受灾群众安置点、受灾现场,几乎每天、每处都可以遇到精神科医生、心理咨询师、志愿者等组成的队伍,他们来自全国各地甚至国外,都在为着一件事情努力着——心理救援。

  但是,我们采访过或电话连线的几位心理专家,又几乎都表示着同一种担忧: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组织无序会降低工作效率和干预效果,严重的方法不当会给受灾人群带来“二次创伤”。专家们呼吁,灾后的心理危机干预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应该整合各方面资源,规范进行。

  5月29日,我们离开成都的时候,华西医院精神卫生中心孙学礼教授开始又一期的心理危机干预培训,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张海音教授在成都温江受灾群众安置点进行心理干预,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马弘教授已在绵阳市连续工作多日,成都市精神卫生中心文荣康和秦小荣医生正在筹备下一阶段的心理干预方案……

天天健康网美食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