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灾难从天而降,当不断攀升的死亡数字撞击着我们无防的心灵,每每念之,必断人肠,这不是一般的触目惊心,而是一生一世的刻骨铭心。
在大难面前,我们需要去理性地分析与部署,然而我们有时候来不及去分析,有一种力量驱使着善良而无畏的人们立即奔赴救灾一线,比如徐如祥和他率领的“敢死队”,深夜登机到成都,第二天又连夜冒死进军映秀镇,没过几天,又留下遗书空降到“生命孤岛”耿达镇,这样的勇气需要解释吗?需要去分析吗?对此,我们除了使劲地竖起大拇指,还要在内心深处说一声“谢谢”。
徐如祥在业内一直很低调,平时都是躲着媒体,然而,这次徐如祥想躲也躲不过去,奔走在救灾一线的新闻战士火眼金睛,没有多久就发现了徐如祥和他率领的敢死队。
深夜出征赴国难
5月12日下午3点多,正在开会的徐如祥收到爱人周宗芬的短信,说四川汶川地震了,级别很大,伤亡严重。看到这条信息,徐如祥心急如焚,他是四川人,那里是他的故乡、有他的亲人,更有生命需要救治。由于通讯中断,徐如祥与爱人无法和四川老家的人联系,参加过唐山大地震救援工作的他立即意识到,这是一次大地震!
晚上,爱人周宗芬终于给在重灾区什邡的母亲打通电话:上初中的侄儿已经罹难,他的家乡四川西昌受到严重波及。这一夜,徐如祥与爱人辗转无眠、相拥而泣。他打开电脑,时刻关注着关于灾区的报道,不停攀升的死亡人数告诉他,灾区急需医疗支援。
5月13日一大早,他给院长和书记分别打电话,强烈要求奔赴灾区救灾。“我有地震后的救治经验,我是部队出来的,专门研究过野外创伤救治,我最适合!”“你有高血压和心脏早搏,52岁的人了,受不了的。”陈志中院长这样劝他。但是,亲人的不幸、故乡的灾难更坚定了他奔赴灾区拯救生命的决心,他含着泪几乎哽咽着恳求院长,于是,徐如祥成了珠江医院第一个报名的医务人员。
“5月13日中午11点半,我正准备到抢救室接班,关晓红护士长告诉我,我被抽调到四川抗震救灾,立即回家准备所需物品。下午1点半到医院集合,随时待命出发!”珠江医院护师麦雪霞回忆说。
5月13日下午,南方医科大学任命徐如祥为学校医疗队队长、党支部书记。
“这是非常严肃的政治任务,我们要表现出军人本色,再苦再难也要上,大家团结在一起,谁也不能掉队,一起走的还要一起回来。”珠江医院普外科医生李强对徐如祥的话记忆犹新。
5月14日凌晨,以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廖新波为队长、徐如祥为副队长的广东省赴四川医疗队出发了。
冒死负重到映秀
5月14日0点20分,飞机起飞;2点12分抵达成都双流机场,抵达住处已是凌晨4点多。麦雪霞说,本来是调好7点的闹钟,想立即入睡的,可是不时有余震发生,很多队员从来没有经历过地震,在这样的环境下根本无法入睡,于是打开电视,四川台正播出灾区人民自救的场面,他们的心一下紧缩起来:倒塌的房屋、露宿的群众、受伤的灾民、救援的部队,“感觉一下子就被灾情包围起来。”
5月14日一大早,救灾心切的廖新波和徐如祥赶紧到医疗救灾指挥部报到,得到的消息是:汶川主要道路不通,通讯中断,先遣救灾官兵正通过步行,一路急行军赶赴救灾现场。
从成都到都江堰还有一段路可以通车,于是队员们坐上抗震救灾应急车前往都江堰。根据指挥部的命令,广东医疗队南方医科大学支队要到震中汶川映秀镇去救治伤员,由于公路被地震摧毁,从都江堰到汶川必须先到紫坪埔大坝,从那里先坐冲锋舟,然后还要步行很长时间才能到映秀镇,至于这段路要走多久,什么时间才能到达,谁也说不清楚。
“国务院命令必须用最快速度进入映秀设医疗点,”徐如祥召集队员,“等一晚上、歇一个小时,也许就要死很多人,我们必须连夜出发。”天色将晚时分,徐如祥他们终于等到了冲锋舟,但是,冲锋舟只能将他们送到当地的一家铝厂附近,后面的路只能步行前往。
但是这不是一般的山路,在大地震后的峭壁悬崖上,风一吹就不断有石头直往他们头上落,另一边是深不见底的岷江,队员们每人背着70多斤重的药品,打着手电筒,拄着竹棍往前走。“实在是走不动了,我们就把换洗衣服扔掉。”身材高大的林荔军不得不承认,那是挑战生理极限的一次夜行军,每个人身上都背负着满当当的药品和器械,连体重只有44公斤的护师麦雪霞,也背了30多公斤重的药品和医疗用品。
“有好几次,山上的石头就在我们的前面或身后不远的地方滚落岷江,就是砸不到我们。”南方医院骨科医生余斌庆幸大地无情、老天有眼,他们这支小分队加上廖新波副厅长一共是19人,除了有四个人留守都江堰外,其余包括廖新波副厅长在内共15人,连夜负重奔赴映秀镇。
留下遗书去耿达
2008年5月17日上午,也就是他们到达映秀镇的第3天。一个血肉模糊的人找到了指挥部,他就是走了三天两夜来求援的耿达乡治保主任,而且,与他一起出来的两个同胞已经在途中被泥石流夺去了生命。驻扎在映秀镇的指挥部得到这个情况后,当即命令由广东省医疗队组成一支小分队,随时准备出发,前往耿达乡。
从耿达乡到映秀镇只有23里路,但是这个治保主任却走了3天两夜,想想吧,这条路有多么艰难凶险。在这一关键时刻,廖新波和徐如祥都率先报了名,但是指挥部不同意廖新波去,要其留守映秀镇进行统筹指挥,鉴于徐如祥年龄已经52岁,指挥部一开始也不同意!
“我经验丰富,我的效率高,可以多救些人,就让我去吧。”面对23里长的夺命高山深谷,面对两个求援老乡生命的骤然消失,在生死关头,徐如祥主动请缨到耿达。指挥部最后决定派直升飞机将徐如祥一行4个人送到耿达。
当晚,徐如祥他们给自己命名为“敢死队”,去耿达的几个同事写好遗书交给队员,万一有个三长两短对家人好有个交待。夜深了,天上下起倾盆大雨,帐篷里却鸦雀无声。
一想到明天4个队友要到生死不明的耿达去,麦雪霞心里难过极了,蒙着被子无声地哭了起来,她不敢大声哭,怕这种压抑的情绪影响到别人。第二天还没有亮,麦雪霞被冻醒了,她发现帐篷里少了几个人,原来陈建庭、余斌、杨建成和余艳这四个人为了让明天出发的队友们睡个好觉,他们把自己的地方腾出来,在隔壁漏雨的帐篷里穿着雨衣坐了一夜。
回到广州以后,徐如祥平静地对同事说:“上了直升飞机才知道危险,飞机在险峻的山谷中穿行,下着大雨,气流强烈,加上风大,我们在直升飞机上的感觉就像是一只风筝。”
闯入耿达后,医疗队再度遭遇困难。道路不通导致物资都运不进来,灾民和医疗队都缺粮食,医疗队员连日来只能每天喝两餐稀粥。
“进去之前,上级部门嘱咐我们,进去3天后再没有后援,你们自己撤出……”但珠江医院进入该乡的4名医护人员都不约而同认为:“路塌方成那样,大伙儿往哪儿撤啊……”于是,他们在耿达乡奋战了9天9夜,每天冒着余震随时塌方的危险,翻山越岭每日巡回全乡17个村组两次防疫消毒,转运14名重伤员,做了16台手术,救治伤员1500多人。
徐如祥带的医疗队是第一支进入耿达乡的医疗队。他不惜一切救治生命的行为,深深地感动了灾区干部群众。根据大家的要求和抗震救灾工作的实际需要,乡里任命他为副总指挥,与耿达乡抗震救灾总指挥、乡党委倪书记一同领导全乡的救灾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