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一位军人,入伍四十年来,从一名普通士兵到挂着大校军衔的师级干部,她情系军旅无怨无悔;她是一位医生,作为广州军区首位心理学的专家、有着30多年临床心理学经验的前辈,她为无数思想情感陷入困境的官兵指点迷津,使他们走出了低谷,重新迎来美好人生;她是一位有着近四十年党龄的老党员,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当地震袭来灾区人民生命财产遭受巨大损失时,她主动请缨挺身而出,奋战在为伤病员服务的第一线,用辛勤的工作、智慧和汗水为灾区人民送上关怀、信心和力量。 她就是广州军区总医院专家组主任医师于中原。
“因为我是共产党员”
5月12日,我国四川汶川发生大地震的消息传遍祖国大地,举国哀痛,于中原的心情也一直沉浸在悲痛难过中,当她从电视里、报纸上看到灾区同胞的生命在废墟中殒落,不禁流下了同情的泪水。同时,作为一名革命军人, 一名老党员,一种强烈的忧国忧民意识在她的心中升腾,她找到医院领导,强烈要求为灾区人民出一份力。当得知医院这次不派遣医疗队增援灾区时,她多次向院党委表明决心:如果有任务,请组织第一个考虑我,因为我是共产党员!
5月22日,医院接到上级命令,紧急接收16名来自四川灾区的重伤员,迅速成立由专家组成的医疗、心理援助等7个组,启动了紧急预案,于中原被任命为心理援助组的组长,主要任务是为这批伤员进行创伤后的心理危机干预,使他们早日摆脱心理阴影,重获心理健康。从接到任务到伤病员来院的几十个小时里,于中原一刻也没有闲过。她根据自己多年从事心理工作的经验,连夜整理资料装订成册,同时在网上查阅了关于灾后心理救援的相关知识并记录下来,还向心理干预方面的专家朋友打电话请教。作为一名心理专家,于中原清楚地意识到:突如其来的地震使无数人失去了家园和亲人,他们的心理承受了巨大的悲痛和恐惧,不仅需要得到生命的救治,也需要得到心灵的抚慰。原本准备全家外出旅游的她动员家人放弃了旅行计划。退了早已订好的车票,她说:“这次大地震,是对我们全体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一次考验,我一定要交上一份合格的答卷!” 原在省军区担任领导职务的老伴坚定地说:“国难当头,作为一名党培养教育多年的老同志应该责无旁贷。你放心地工作吧,我们坚决支持你!”
风雨过后是彩虹
5月22日深夜,当第一批伤病员乘飞机运抵广州军区总医院时,已在病房等候8个多小时的于中原主任不顾身体的饥饿和疲劳,马上协助医护人员一起将伤病员安置到病房。当他看到四岁的小伤员曾强因为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而哇哇大哭时,于中原立刻把头俯下,她一边轻声安慰曾强一边紧紧地握住了他的手。等病号逐一安置完毕,于主任又一间一间地挨着病房看望伤病员,通过随行医护人员的介绍,她记下了一些伤员的基本情况和心理特征。回到家已是深夜,她顾不上休息,连夜赶写了《灾后伤员的心理特点与治疗措施》一文,躺在床上她辗转反侧一夜未眠,那些伤病员无助的眼神和绝望的表情深深刺痛了她的心,她决心要用自己的力量去帮助他们,温暖那一颗颗受伤的心灵。
“这些来自地震灾区的伤员和家属都经历了心理的创伤,他们的表情有的紧张、恐惧,有的茫然、冷漠,有的内心极度忧伤却显得出奇的平静,反应各不相同,因此,我们要有针对性地做好心理干预工作。我的服务对象不止16个,加上1带1的陪人,是32个人甚至更多。”于主原主任介绍说。在她厚厚的笔记本上,笔者看到,来自灾区每个伤病员的心理状况都被记录在册,包括伤员的家属都不例外。连日来,于中原昼夜穿行在灾区病房,深入床边,悉心地开导着每一位患者和他们的家属。为了进一步做好工作,她还专门编印了《灾后心理急救手册》。为了更好地为伤病员服务,她又专门报名参加了省人民医院、中山大学附属三院的“灾难心理危机干预”培训班,利用晚上和双休日去学习充电。
来自四川广元青川县的12岁小伤员杨和林在地震中失去了父亲、叔叔等四位亲人,当时他亲眼目睹了他的爸爸被从山上滚落的巨石砸死的情景,惊恐万状的他经常在梦中呼喊爸爸。刚入院时,他眼神呆滞,表情漠然。于中原第一次走进病房,就被小和林尖叫着赶了出去。几天来,如何接近这位心灵遭受重创的孩子,帮助他和他的家人渡过难关,成了于中原思考的重点。于是,一次次地尝试走近,一回回地悉心劝导,一天天地默默陪伴和服务,终于使杨和林的心向她完全敞开。
伤员王崇礼在地震中右髋臼骨折,他经常在脑海中重现地震时惨不忍睹的场面,老人一直处于极度恐惧忧虑中。于主任告诉老人,这种情形在心理学上叫做“闪回”,即当事人因为经受了强烈刺激后大脑右侧半球反复出现当时画面的一种表现。于主任一边比划一边介绍,“人的大脑右侧半球掌管图像和情绪,而左侧负责思维和语言,出现‘闪回’现象是因为右侧脑异常活跃导致记忆增强”,她伸出一根手指在眼前来回晃动,“我们可以通过移动手指改善患者左右眼的注视程度使‘闪回’现象得到改善,这就是专业的心理学方法--“眼动脱敏再加工”。经过持续的干预治疗,王崇礼的状况得到了改善。
六月的广州异常炎热,气温已达摄氏33度,已60高龄的于中原全身心地投入工作,每天的工作时间长达10多个小时。因为劳累和担心,她的颈椎病犯了,血压升高了,经常头晕头痛,几天下来体重减了五六斤,她没吭一声,吃了两片药又继续工作。广元市元坝区民政局干部候兴莲在救人中受伤,她一直陷入深深地自责中不能自拔。是于中原春风化雨般地安慰开导令她的心情渐渐好转,她对于主任感激不尽;74岁的老人母志艺因为思念亲人而不吃不喝,拒绝打针,又是于主任一番热情的鼓励和开导令她重新鼓起了生活勇气。病区吴增晖主任告诉我们,刚来时这批病人的情绪很不稳定,病房里整天可以听到哭喊声,有些病人因为心情不好影响了治疗效果,是于主任和爱心小组成员们耐心细致的工作改变了这一切,目前伤员们病情恢复良好。“小病员们都亲切地叫她于奶奶,她走到哪里,都能给人带来温暖和安定”,护士长于秋江说。
六·一儿童节那天,于中原一大早就来到了病房,在她的身后还跟着一群年轻的志愿者,有医生护士和小朋友。在这群人中,有人认出了于主任的女儿,原来在母亲的感召下,女儿和女婿也加入了为灾区人民服务志愿者的行列,已经怀孕四个月的女儿挺着肚子顶着烈日采摘了一大捧玉兰花。在4岁的小曾强床边,她轻轻地放下花束,亲了他的小脸蛋一下,“强强,你可一定要勇敢啊!”“谢谢阿姨。”小曾强甜甜地笑着,沉浸在幸福快乐之中。
就在笔者将要离开病房前,来自四川什邡红白镇8岁的小学生张雨恒画了一幅画送给于中原,画的是当老鹰袭来时,一只母鸡张开翅膀奋力地保护小鸡。小雨恒解释说,老鹰代表了地震,而母鸡就是于奶奶。令小雨恒的妈妈难以忘怀的是于主任每天在病房里陪伴他们的身影。“她那么大年纪了,还天天来看我的孩子,孩子截肢的伤口痛,她用手轻轻地抚摸。孩子很喜欢于奶奶”,雨恒的妈妈流着眼泪激动地说。和小雨恒有着相同命运的是同乡的10岁男孩周乐训,这个不幸的男孩在地震中左小腿也被截肢,于主任和他俩一起唱歌,讲故事,下棋,玩“井字游戏”,她告诉孩子,你们已经很勇敢了,风雨过后就是彩虹,你们会一天比一天好。“对于这些心理遭受重创的孩子,我们前一个月所做的心理援助就是陪伴、倾听,心理学上叫‘建立共情’,另外多帮他们做些事,转移他们的注意力”,于中原说。为了他俩安心住院养伤,于主任还专门联系了医院同龄的小朋友为他们补习功课,两个小家伙还相约着等伤养好了一起回学校读书。
军营里的“阳光使者”
“作为一名党和军队培养多年的军医,当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时候,我随时准备献出一切甚至生命”,1968年入伍,71年毕业于第一军医大学,曾担任过军区157医院的副院长,从领导岗位退下来后,有着40多年军龄党龄的她凭着对部队官兵的一种朴素深厚的感情,选择了投身心理工作。2003年从南方医科大学心理学研究生课程班毕业后,于中原先后在北京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函授大学、全军兼职心理医生培训班等进行了系统学习,她擅长心理咨询与治疗、心理健康教育和婚姻家庭指导。她长年深入到部队基层讲授心理学知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为官兵进行心理咨询。她的足迹遍布军营的每一个角落。编写了“新兵常见心理问题及对策”、“军人心理健康”、“如何应对海训中出现的不良心理”、“心理战防御”等30多份教材,为官兵开展心理授课200多场次,直接听众十几万人,开展心理咨询2000多人次,为官兵解决了大量心理问题,被誉为军营里的“阳光使者”。她先后被聘为“联勤部应急保障旅心理咨询顾问”,“驻香港部队深圳基地教导团心理辅导员”和“空军部队心理工作顾问”。5次荣立三等功,多次获全军和军区的先进个人,获广州市抢险拯救工作先进个人,全国妇女抗洪救灾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在这次抗震救灾中,当于中原在电视上、报纸上看到人民子弟兵为了抢救人民的生命出生入死的英雄壮举时,她感动得热泪盈眶。虽然不能身临前线,但是她一直想为灾区人民为子弟兵出一份力。当得知医院组织为灾区捐款时,她毫不犹豫地捐了7000块钱。她还在医院发起了招募“爱心志愿者”的活动,在她的感召下,不同年龄身份的人纷纷走进了灾区病房,他们用美丽无私的爱心温暖着受伤的心灵;她还常年担任医院心理门诊的指导专家,用她所学知识,帮助着身边的每一个人,使他们回归自我,重新找到幸福和快乐。
前不久,总部医疗局有关领导前来医院检查抗震救灾相关工作时对于中原等医院心理专家们开展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身兼全军心理卫生技术指导组专家、全军医学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和中国心理学会军事心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心理卫生协会理事等职务的于中原是忙碌的,然而也是幸福的。她把帮助别人视为平生最大的快乐。“如果还能工作,我愿意继续为广大官兵们服务,因为我的根始终在军营!”采访结束前于中原说。(饶歆俊 陈武强 史春玉)